金谷快报

科技

新华鲜报|探秘“雪龙2”号和“极地”号!感受中国极地考察硬实力

2024-07-05 | 分类: 科技 | 查看: 60228

  今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。中国极地考察的硬实力如何?

  7月3日至4日上午,“雪龙2”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和“极地”号破冰调查船双双亮相山东青岛奥帆中心码头,举行为期一天半的公众开放日活动。

 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,各类船舶往来码头司空见惯。但两艘破冰船同时亮相并开放参观,也是“新鲜事”。

新华鲜报|探秘“雪龙2”号和“极地”号!感受中国极地考察硬实力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码头一侧,身披红白两色的“雪龙2”号引人瞩目。3日一早,还不到开放参观的时间,就有观众带着“长枪短炮”般的拍摄设备等待登船。

  7月3日,“雪龙2”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靠泊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发(张进刚摄)

  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,“雪龙2”号于2019年首次参与中国极地考察,并在今年4月顺利完成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。科考征程上,它破冰耕浪,穿越过南半球的“咆哮西风带”,也抵达过地球极北,一次次满载成果凯旋。

  “能看到极夜吗?”“船上的垃圾怎么处理?”“一次科考要去多少人?有哪些项目?”……登船的观众对于极地探索充满了好奇与向往,接连向工作人员发问。

  “‘雪龙2’号船身庞大、设备很新、仪器精密。”这是观众刘岩对“雪龙2”号的第一印象。

  “雪龙2”号总长122.5米,排水量近1.4万吨,定员101人,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、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,双向破冰均有以2至3节船速连续破1.5米冰加0.2米积雪的能力。船内还配备了科考绞车、深海浅地层剖面仪、海底地震仪等设备,能满足海底精细化测量和渔业资源探测等作业需求。

  7月3日,市民、游客在“雪龙2”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飞行甲板参观。新华社记者 曹嘉玥 摄

 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吴泽坤说:“‘雪龙2’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破冰船,它的破冰和科考能力比‘雪龙’号强了不少。我作为船舰爱好者,对我国工程技术和科研实力的提升感到骄傲。”

  今年64岁的青岛市民袁春田,微信头像是他32年前在一片冰天雪地中与老“极地”号的合影。那一年,他作为中国第9次南极考察队队员,随队乘坐老“极地”号前往南极进行科考,并留在中山站越冬,工作了一年半。

  “老‘极地’号是从国外购买的。现在有了新的‘极地’号,我一定要去看看。”他说。

  这是7月3日靠泊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的“极地”号破冰调查船。新华社记者 曹嘉玥 摄

  新的“极地”号是由我国自主设计、自主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,于今年6月正式命名交付后,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参观。

  记者了解到,该“极地”号船长89.95米、型宽17.8米、型深8.2米,设计航速15节,总吨位4600吨,船艏可破0.8米至1米厚当年冰。其独特的线型设计保障了“极地”号的结构强度,让它在拥有较好适航性能的同时也可以适应冰区调查需求,这对我国今后进行更广维度的极地考察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7月3日,市民、游客登上“极地”号破冰调查船参观。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

  自1984年首次有中国队伍赴南极考察以来,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已走过40年。如今,我国已形成“两船七站一基地”的极地考察格局,考察空间持续拓展,科学认知水平显著提升,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。

  参观完两艘破冰船后,袁春田对记者说,希望“雪龙2”号、“极地”号以及其他不断完善的极地科学考察设施,能成为科考队员的好帮手,为我国更好地认识极地、保护极地、利用极地作出新的贡献。

  策划:陈芳

  记者:曹嘉玥、张武岳

  编辑:郭宝江

 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陈听雨】
    阅读下一篇:
      深度观察
      • 新华全媒头条丨景美人宁画图新——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40载迎山乡巨变
      • 参考消息丨从夏季达沃斯论坛看中国经济新机遇
      • 新华全媒+丨天津:变“通道经济”为“港口经济”
      • 新华视点丨落地两个多月,汽车以旧换新进展如何?
      • 秀我中国丨“亿元村”的乡村振兴密码
      • 港澳连线丨香港青少年在黔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
      • 星空有约丨专家科普:为何最晚日落常不在夏至?
      • 这块摔不破的特种玻璃有多牛
      • 《你好,苏东坡》第四集

              推荐阅读:

              电动化智能化重塑汽车价值链

              人保服务|为什么说推荐建筑工程购买工程款支付保证保险

              网络防沉迷 教育很关键

              人保车险|车损险保障范围如何?

              OpenAI与普华永道达成合作协议 加快商业化进程

              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

              致敬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们!

              中美科研团队获得迄今为止最清晰的线粒体蛋白解析图像

              (2024年5月31日)今日PVC期货最新价格行情查询

              5月31日收盘PVC期货持仓较上日增持34204手

              关键词: